东南大学
中国江苏省公办高校
东南大学(Southeast University),简称东大(SEU),位于南京,是国家教育部直属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中央直管高校,国家首批“双一流”A类、“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历史沿革
清末时期
19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求强思变、兴学育才成为忧时爱国之士的共同认知。20世纪初建立的三江师范学堂是中国最早成立的具有现代意义的高等学校之一。
1902年,两江总督刘坤一首上《筹办学堂折》,力主兴学“应从师范学堂入手”。1903年,张之洞又以《创办三江师范学堂折》上奏清廷,提出以哺育文明的师范学堂取代旧式江宁府学,在明朝国子监旧址建立三江师范学堂。1903年9月,三江师范学堂挂牌开办,1904年招生开学,1905年改名两江师范学堂。
两江师范学堂采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方针,以忠君、习经为本,同时引进西方的文化科技,延聘日本教习,学习日本办学方式,是中国旧式书院教育体制向现代学校教育体制的过渡阶段。
民国时期
1914年8月30日,江南名儒、原江苏教育司司长江谦受命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在两江师范学堂原址改办新校。1915年8月11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公开招生,成为中国最早成立的六所国立高等师范学校之一。
1915年南高成立时,学校设有国文、理化两部及一个国文专修科。到1920年,全校共设八科,其中文理科下设八个系。江谦、郭秉文刘伯明陶行知杨杏佛等南高先贤改弦更张、多所擘画,使南高突破了“师范”的界限,寓师范教育、基础教育、实科教育于一体,初具综合大学雏形。
1919年5月4日,12月7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召开第十次校务会议,会上陶行知提出了《规定女子旁听办法案》的议案,力主开放“女禁”,校长郭秉文、学监主任兼文史地部主任刘伯明、教育系主任陆志韦等坚决支持,校务会议一致通过了此项提案。经过各方教育家的共同努力,南高在1920年4月7日正式决定,是年夏的入学考试中,男女评分和录取标准严格一样。最后严格按标准正式录取了8名女生,另接受了50余名旁听生。8名正式录取女生是:李今英、陈梅保、黄叔班、曹美恩、吴淑贞、韩明夷、倪亮、张佩英。南高师在中国教育沿革史上开创了男女生从录取到学习真正一视同仁的先例,开启了中国教育史上一个新的时代。
1920年4月,郭秉文在校务会议上提出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址及南洋劝业会旧址建立大学的建议,得到一致通过。12月7日,国务会议全体通过,决定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为基础筹办大学,定名国立东南大学。1921年6月6日,校董大会召开,一致推举郭秉文为校长,国立东南大学正式宣告成立。1921年8月,国立东南大学正式开办招生。1923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最后一届学生毕业,正式并入国立东南大学。
1927年,北伐军攻下南京后,国民政府改变教育管理体制,实行大学区制,将国立东南大学与南京及江苏省内多所公立学校合并,组建为国立第四中山大学。1928年2月,中华民国中央政府大学院以“中山大学”校名易致混淆且不合常规为由,训令将“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校名改为江苏大学,引起校名风潮。4月24日,大学委员会以大学院337号训令,将“江苏大学”改称为“国立中央大学”。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政局渐于稳定,高等教育逐步走入正轨,学校迎来了办学的鼎盛时期。在国立东南大学、国立第四中山大学的基础上,1928年4月24日,国立中央大学成立,张乃燕任首任校长,学校将原第四中山大学的九个学院调整为文、理、工、农、商、法、医、教八个院系。中央大学几经调整、充实,并经抗战磨砺,不断发展壮大,其师资之雄厚,培养学生之众多,研究实力之强劲,均居国内高校之前列。
1932年罗家伦出任校长,他提出“安定、充实、发展”的治校方针,延聘名师,扩充学科设置,改善办学条件,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罗家伦治校的十年,中央大学进入一个平稳发展时期。
1937年10月,中央大学西迁入川,在内迁的诸多高校中,中大迁校“筹划最周密,速度最快,保存最完整”。中央大学入川后,校分四处:重庆沙坪坝本部,重庆柏溪校址,成都华西坝医学院、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和附属牙医专科学校,贵阳的实验学校。抗战期间,中央大学新增并扩充了一批学科,不断发展壮大,至抗战胜利时,已拥有7个学院计41个系科,1个研究院辖23个研究所,附设有1所专科学校(即全国唯一的国立牙医专科学校),在校生达4700余人。
抗战胜利后,中央大学准备复员南京。1945年8月,教育部任吴有训为中央大学校长。1946年11月,中央大学在南京复校开课。民国时期,国立中央大学执中国高等教育之牛耳,为当仁不让的第一学府,其院系之多、学科之全、学生之众,居于全国高校之首。
1949年初,国民政府要求各高等院校拟定计划、应变迁校,遭到中大师生的集体反对。1月31日,中央大学教授会选举成立“中央大学校务维持会”,全校师生在校务维持会的领导下,开展护校运动,克服了种种困难,迎来了崭新的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
1949年5月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派员接管国立中央大学。同年8月8日,国立中央大学更名为国立南京大学。8月10日,南京市军管会文教委员会发出组建国立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的决定,任命梁希为校务委员会主席。1950年10月10日起,校名去“国立”二字而迳称为“南京大学”。1951年7月,南京大学改行校长制,潘菽被任命为校长。1952,教育部参照苏联高校设置模式,对全国高等院校进行了有计划、大规模的院系调整。学校经调整后,分出南京工学院、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东水利学院、华东航空学院、南京农学院、南京林学院、第五军医大学等多所高等院校。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以工学院为主体,先后并入金陵大学、复旦大学、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江南大学、山东工学院等8所学校相关系、科,在四牌楼原中央大学校址建立了南京工学院,汪海粟为首任院长兼党委书记。南京工学院为新中国工业化建设和教育科技事业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专门人才,在社会上享有卓著声誉。1962年后,学校新建了一批国家及国防建设急需的专业,推进了新一轮教学改革,南工师生积极参加国家经济建设,取得了一批科技成果,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严谨求实、团结奋进”的优良校风。
1976年,十年文革结束,国家拨乱反正,恢复了停止多年的高考制度,南工迎来了77、78级新生。1978年,学校恢复研究生教育,至1985年,在校研究生798人,其中博士研究生58人。1978年起,南京工学院立足发展实际,逐步恢复和创办了理科、文科和经济管理学科,制定一系列发展规划,确立了建设“国内第一流、国际有影响”综合大学的奋斗目标。
1988年5月,学校复更名为东南大学。2000年4月,原东南大学、南京铁道医学院、南京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南京地质学校并入,组建了新的东南大学。
2001年2月,教育部和江苏省签订协议,重点共建东南大学,学校进入“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水平大学行列,学校发展迈入了一个新阶段。同年12月,首批获准试办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
2006年,占地3700亩的九龙湖校区投入使用,浦口校区被用作东南大学成贤学院校址。
2011年,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15所中方高校和15所俄方高校加入“中俄工科大学联盟”。
2016年,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教育部确定共建东南大学。2017年1月,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5月 ,加入中英大学工程教育与研究联盟。9月,成为首批一流网络安全学院建设示范项目高校;同月,东南大学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11月,学校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2018年10月,东南大学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电子科学研究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11月,学校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同月,入选教育部第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2019年1月10日,东南大学发布了2019年的“1号”文件,决定在人文学院成立历史学系。1月14日,东南大学人工智能学院、人工智能研究院揭牌成立。10月,江苏省高校生物学学科联盟在东南大学成立,东南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揭牌。
2021年1月,东南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多伦多大学、大学健康网络(UHN)举行四方合作协议线上签约仪式。4月23日,发起组建“长三角可持续发展大学联盟”。5月15日,东南大学桥梁研究中心揭牌。
2021年6月17日下午,东南大学-中国移动研究院联合创新中心揭牌暨首批课题启动仪式在九龙湖校区举行。12月17日,东南大学与南京市人民政府、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举办签约仪式,深入开展运动健康领域合作。
2022年7月30日,江苏国家应用数学(东南大学)中心揭牌仪式在江苏南京举行。2023年1月12日,共同发起成立的卓越大学智库联盟成立大会召开。
2023年6月6日,东南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揭牌。7月26日,东南大学与江西省吉安市人民政府举行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仪式。11月4日下午,东南大学国家技术转移淮安分中心签约揭牌仪式在淮安高新区规划展示馆举行;11月4日,发起成立建构复杂系统管理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大学联盟。
2024年1月21日,东南大学汽车行业校友会成立大会在南京举行。 1月22日,东南大学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研究院在深圳揭牌。3月18日,新基石科学实验室揭牌仪式在东南大学九龙湖校区举行。3月,东大—歌尔穿戴式医疗健康卓越工程师技术中心成立仪式暨管理委员会首次会议在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举行。9月6日上午,东南大学物理学科第一届战略咨询委员会暨优势理科学科交叉平台揭牌仪式在九龙湖校区举行。12月1日,东南大学食品安全与精准营养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揭牌仪式举行。12月12日,东南大学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成立。成立大会上,东南大学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等12个学院共同成立“东南大学数据与统计学科群创新发展共同体”。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24年4月,学校设有36个院系,开设90个本科专业,学科专业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
师资力量
历史上,厉麟似徐悲鸿马寅初等名家大师均曾执教于东南大学。截至2024年4月,学校现有专任教师3371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132人,正、副高级职称教师2535人;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1739人,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3322人。有两院院士16人,具有较大全球学术影响力的杰出人才约600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6人,国家“十一五”863各领域专家组专家2人,“973计划”专家咨询组成员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6人。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4月,学校设有有41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52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有10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类别、3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类别,3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共有53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9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专业入选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3个专业入选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有36门首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89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
截至2024年4月,学校12个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并列全国第八位;14个学科进入ESI世界前百分之一,其中工程学位居全球第14位,稳居ESI世界前万分之一行列,计算机科学新晋ESI世界前万分之一,位居全球第7位,材料科学和化学位居ESI世界前千分之一行列。
2017年12月28日,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东南大学共有31个学科参评,12个学科进入A类。评估结果是A+的学科5个、A的学科1个、A-的学科6个。东南大学获得A+的学科数并列全国高校第八,位列江苏高校第一。建筑学、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生物医学工程、艺术学理论等五个学科评估结果为A+;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评估结果为A;仪器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等6个学科评估结果为A-。
教学建设
东南大学是教育部、中国工程院联合实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试点的十所高校之一,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首批实施高校;是教育部、卫生部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之一,是拔尖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和五年制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学校之一,是中国三所开设少年班高校之一。
截至2024年4月,学校共有53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9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专业入选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3个专业入选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有36门首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89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14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8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学校建有1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2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1个团队入选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获国家级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11个。
2018年,东南大学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中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7项,获奖总数并列全国第三。截至2024年4月,东南大学连续五届(每四年一届)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22年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奖10项,包括一等奖1项,二等奖9项,获奖总数创历史新高。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11项(并列全国第九)。
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成立于1999年,是科技部、教育部15家试点和22家首批授牌的国家大学科技园之一,是东南大学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建设的主要平台和重要窗口。在新一轮科技部、教育部国家大学科技园绩效评价中获评优秀。东大科技园建有南京玄武、栖霞、高新、江宁、下关和苏州、扬州及昆山园区,科技创新创业载体面积约20万平方米,在园企业500余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70余家,已孵化培育以江苏金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南京途牛科技有限公司、江苏澳格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南京达斯琪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1000余家科技型企业。
合作交流
截至2022年末,学校已初步建成世界一流(高水平)大学国际合作网络,共与来自18个国家或地区的47所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研究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包括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马里兰大学,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多伦多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帝国理工大学利兹大学伯明翰大学,瑞士苏黎世高工,瑞典皇家理工学院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法国巴黎高科,爱尔兰都柏林圣三一学院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日本大阪大学等。2011年“中俄工科大学联盟”成立,学校与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15所中方高校和15所俄方高校加盟该组织。2017年,东南大学发起成立了“中英大学工程教育与研究联盟”,是中国与英国合作建立的第一个以工程教育与研究为特色的大学联盟,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伯明翰大学、剑桥大学、卡迪夫大学、利兹大学、利物浦大学伦敦大学学院诺丁汉大学华威大学等9所英国著名高校加入联盟。2021年,东南大学与英国伯明翰大学联合发起成立“碳中和世界大学联盟”,成为全球首个聚焦碳中和领域技术发展和人才培养的世界大学联盟。学校还与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合作建立了东南大学—蒙纳士大学苏州联合研究生院,是教育部批准的第一个中外联合研究生院;与法国雷恩一大合作建立了东南大学—雷恩一大研究生学院。东南大学正以“全球高端、实质合作、引领发展”为方向,加快形成全方位、有重点、多层次、宽领域、高水平的国际交流合作格局。
社会评价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4月,学校牵头建设3个全国重点实验室、依托共建3个全国重点实验室,牵头建设1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共建1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牵头建设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应用数学中心、1个国家产教融合平台、1个前沿科学中心、1个2011国家协同创新中心、2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4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7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医药基础研究创新中心、1个科技部“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3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国家级文科平台、2个江苏省重点高端智库,1个江苏省重点培育智库。
科研成果
2023年科研经费到款39.2亿元,中国发明专利申请3217件,中国发明专利授权1885件。截止2023年12月底,有效发明专利14739件,位列全国高校第三位。SCI、EI论文收录均列全国高校前列。2011-2021年,学校共牵头获得国家级科技奖项33项,其中2011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201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202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近年来,学校参与了“探月计划”“三峡工程”“50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北京副中心、港珠澳大桥、高铁技术、南极科考、无线充电等国家重大工程。近五年共牵头获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1项,其中一等奖2项。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获评为优秀国家大学科技园。
2022年8月10日,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江苏有限公司联合东南大学等公司,共同开展基于5G蜂窝网络的车路协同(Cellular vehicleto-everything,C-V2X)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应用(5G车路协同系统关键技术及产业应用),入选“2022年5G十大应用案例”。
2023年8月,东南大学集成电路学院青年教师卢海洲与吉林大学王宁教授、洛桑联邦理工大学Michael Graetzel教授、上海大学杨绪勇教授等合作在《自然》(Nature)上发表了题为“Tautomeric Mixture Coordination Enables Efficient Lead-Free Perovskite LEDs”的研究论文,通过强化学配位调控使得无铅钙钛矿LED发光效率首次突破20%(Nature 2023,doi.org/10.1038/s41586-023-06514-6)。卢海洲为文章共同通讯作者,东南大学集成电路学院为共同通讯单位。
陈振乾教授课题组科研成果搭载“天舟七号”进入空间站开展科学实验,2024年1月17日晚,“天舟七号”货运飞船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陈振乾教授、许波副研究员团队负责的空间站工程空间应用系统首批流体物理实验项目(冷凝专项-空间冷凝过程强化及液膜非稳定性研究)冷凝强化实验模块顺利进入空间站,该冷凝实验将在梦天舱两相系统实验柜开展,针对微重力(10-4g)环境下微结构表面膜状冷凝传热强化实验进行研究,预期实验时间长达数百小时。
2025年1月1日,由东南大学科研团队自主研发的国内首辆分布式电驱动飞行汽车“东大·鲲鹏1号”惊艳亮相。“东大·鲲鹏1号”飞行汽车是国内首辆全轮转向全轮驱动、四轴八桨构型飞行汽车,也是江苏省首辆陆空一体飞行汽车。该技术源于机械工程学院车辆工程系与江苏省智能电动运载装备工程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截至2023年底,累计馆藏纸本文献478万册,中外文数据库平台149个(234个子库),电子图书400万册,电子期刊13万种,电子学位论文1504万篇。此外,还拥有李国鼎先生捐赠、田原先生捐赠、童寯画作、南工教材等特色馆藏。东南大学图书馆是国际图联(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Library Associations and Institutions,IFLA)、国际大学图书馆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 Libraries, IATUL)、中国图书馆学会、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 (CALIS)、卓越高校图书馆联盟、江苏省图书馆学会、江苏省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JALIS)、江苏省工程技术文献中心、南京高校(江宁地区)图书馆联合体、南京文学之都图书馆联盟等行业组织的重要成员馆;设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教育部外国教材中心(土木建筑、工程力学类)和“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被美国《工程索引》(Ei Compendex)、英国《科学文摘》、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等数据库收录。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被美国《工程索引》(Ei Compendex)、英国《科学文摘》等7家国际数据库收录。《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于2005年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奖,2006—2014年连获5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奖,2008—2011年连获4届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一等奖,2008年被中信所评为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2008、2011、2014和2017年被中信所评为中国精品科技期刊,2009—2017年连续被评为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2012年入选2012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2013年获首届江苏省新闻出版政府奖报刊奖,2015年入选2014年江苏十强科技期刊,2016年入选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于2010年和2012年获第三届和第四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2016年入选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创办于1999年,是面向中国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文重要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核心期刊、全国高校三十佳社科期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江苏期刊方阵优秀期刊、江苏省一级期刊。2010年被评为“全国高校三十佳社科期刊”。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前身为《南京铁道医学院学报》,学报由教育部主管、东南大学主办,为综合性医学学术期刊。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即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多年来,该刊一直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天元数据网》全文收录,同时被《中国药学文摘》、《中国医学文摘》各分册收录。2000年在首届《CAJ-CD规范》执行评优活动中获“执行优秀奖”。
校园文化
学校标识
东南大学校标于1997年5月由东南大学艺术学系张道一教授设计完成。
校标整体图案呈圆形,由两个同心圆组成。外环线条用外粗内细“文武线”装饰,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外环上半部分为东南大学英文名称“SOUTHEAST UNIVERSITY”,下半部分为集王羲之书法体校训“止于至善”。
标识中间主体部分延续了中央大学时期校徽的倒三角图形。倒三角形内部为东南大学的标志性建筑四牌楼校区大礼堂。细线为大礼堂轮廓线,中间黑实线为大礼堂正立面爱奥尼亚柱式和山花构图。内部等腰三角形的下面一角冲破内圆,含“遵守规则又敢于创新”之深意。内圈的三角形和外圈的圆形分别代表东南大学的历史与现实、旧我与新我。两者的配合,既体现出形式上相反相成的互渗与融合,也凸现出历史与现实、旧我与新我之间的张力,预示了东南大学无限美好的辉煌的未来。
内圆中还有被三角形分割成的三个弓形区域,上方标明校名“东南大学”,也为集王羲之书法体;下方左侧“1902”, 表明学校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1902年张之洞等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下方右侧“南京”,表明学校的办学地点。
校标的颜色选取黄色和绿色。外环和大礼堂为黄色,三角形内大礼堂背景为绿色。黄色是中国的传统色,同时也表明该校校址曾是六朝皇宫内苑和国子监所在地。绿色喻意青年学子风华正茂,代表六朝松历经千年仍然生机勃勃旺盛生命力,同时表明该校位于长江之滨、玄武湖畔。
精神文化
止于至善
东南大学校训为止于至善,典出《礼记·大学》,此篇开篇即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里的“大学”,当时是针对“小学”而言的,“小学”即礼、乐、射、御、书、数,属于“艺”的层面,称六艺,而“大学”是修身之学,使人成为道德上的完人之学,属于“道”的层面。道和艺,一为形而上,为体,为性,一为形而下,为用,为相。朱熹称“大学”为“大人之学”(《四书集注·大学章句》),也是恰当的,“大人”指道德完善之人。
对于“止于至善”四字,孔颖达释为“言大学之道在止处于至善之行。”(《礼记正义》)朱熹释“止”为“必止于是而不迁”,一定要达到这个境界而不再改变,释“至善”为“事理当然之极”(《四书集注·大学章句》),事情的最高原则,即最高的善。王阳明释“至善”为“性”,即本性,人类的本生是纯善无恶的,“至善者,性也。性元无一毫之恶,故曰至善。”(《传习录上·语录一》)至善之性是人类的固有本性,所以“止”就是一种对本性的复归,“止之,是复其本然而已。”
东南大学校庆日为每年6月6日。1921年6月6日,国立东南大学在上海召开董事会,讨论董事会章程,通过《东南大学组织大纲》和编制预算,并一致推荐郭秉文为校长,之后即将6月6日定为校庆日。
1988年5月7日,国家教委正式批复南京工学院更名为东南大学。1988年6月6日举行更名庆典。
校区情况
四牌楼校区
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坐落于南京市中心,东枕钟山,西邻钟鼓楼,北临玄武湖,山湖相映,万木竞翠,环境优美。曾是六朝宫苑的遗址、明朝国子监所在地、国立中央大学旧址。
四牌楼校区现有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历史建筑多处,还有原中央大学生物馆(现中大院)、原中央大学科学馆(现健雄院)、工艺实习场、部分教学楼和宿舍楼等等民国建筑。整个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是中国近现代校园规划的杰出代表。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作为国立中央大学旧址,在2006年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于2016年入选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建筑学会联合公布的“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截至2024年4月,四牌楼校区占地面积411309平方米,校园房屋总建筑面积476587平方米,现有9个院系,全日制在校生近7500人(包括研究生、本科生及留学生)。
九龙湖校区
2006年夏季起,学校主教学区迁至九龙湖校区。九龙湖校区位于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南部,总面积3752.35亩。九龙湖校区建筑规划以东南大学的历史文脉为依据,采取公共核心教学组团与专业教学族群组团相结合的校园建筑形态,形成中西合璧、绿色开放的森林之城和活力之城。九龙湖校区已建成教学区、科研实验区、行政区、本科生生活区、研究生生活区、教师生活区、后勤保卫区等,总建筑面积约69万平方米。学校图书馆面积6.69万平方米,藏有各类图书资料397.17万册。
九龙湖校区游泳馆是目前国内唯一采用40米超大跨度连续交叉清水混凝土结构的建筑,由东西向1个大拱和南北向7个小拱组成。采用曲面造型,整体形成了极具结构美学的拱形建筑结构体系,宛如泳池中泛起的浪花。内部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的筒拱结构,巧妙地把建筑造型、内部空间以及结构形式结合在一起,做到了功能美、结构美及意向美的相互统一协调。是一座能够反映东南大学土木、建筑等学科特点、具有一定创新性的标志性建筑,被Architecture MasterPrize(美国建筑大师奖)组委会评选为最佳杰出奖(Best of Best)。
丁家桥校区
丁家桥校区位于南京市鼓楼区丁家桥87号,是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旧址,紧邻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周边有大量的美食店和商场,生活气息浓郁,是医学生的温馨港湾。丁家桥校区是东南大学三个主校区之一,是医学学科、生命学科、生物与医学工程学科优秀人才和创新成果的培育基地、医疗卫生服务基地和江苏省生物医药研发孵化创业中心。
无锡校区
东南大学无锡校区创建于1988年4月,前身为东南大学无锡分校,是原国家教委批准的首批重点大学分校之一,最先开启了中国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校区位于无锡市滨湖区山水城状元路5号,占地近500亩,建设在太湖湾科创带核心区。该校区包含集成电路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自动化学院、建筑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交通学院几大院系。
苏州校区
东南大学苏州校区的前身为2005年10月成立的东南大学苏州研究院,集高层次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高技术成果转化、高价值平台建设为一体,是学校“双一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坐落于风光秀美、景致典雅的苏州工业园区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占地120余亩,建筑面积近10.7万平方米。现有东南大学苏州研究院、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苏州)、东南大学—蒙纳士大学苏州联合研究生院、东南大学—蒙纳士大学苏州联合研究院、东南大学技术转移(苏州)中心等机构,以及若干科技创新平台。其中,东南大学—蒙纳士大学苏州联合研究生院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国内第一所中外联合研究生院。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校园环境
大礼堂
东南大学大礼堂位于四牌楼校区中央,始由国立中央大学首任校长张乃燕筹款兴建,英国公和洋行设计,1930年动工,1931年4月竣工。1931年5月5日,南京国民政府第一次国民会议即在此召开。数十年来,海内外校友均视礼堂为母校象征。其雄伟庄严和别具一格的造型,在众多的校园建筑中独具特色,成为东南大学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反腐热播剧《人民的名义》即以大礼堂作为汉东省人民检察院的取景地。东南大学大礼堂是中国近代建筑中非常可贵的杰作,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明交汇融合,建筑艺术互相影响激荡的结晶。
大礼堂前的喷泉建立于百年校庆之际,其名涌泉,来源于“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涌泉位于校园主轴线上,它的设计构思以西方古典建筑风格为基础,旨在与中心区建筑风格相呼应,体现和谐完美。
孟芳图书馆
东南大学孟芳图书馆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大学图书馆之一,国立东南大学时期落成,是中国20世纪初期图书馆建筑的优秀作品之一。图书馆整体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主立面取横三、纵三式,门廊立爱奥尼柱。门额上金书“图书馆”三字为著名实业家、教育家、清末状元张謇所题。一百多年来,图书馆先后经历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图书仪器部”、国立东南大学孟芳图书馆、国立中央大学图书馆、南京工学院图书馆等历史发展阶段。现为学校的行政办公用房。
六朝松
六朝松是东南大学的精神图腾,位于校园西北,相传为六朝遗株,为金陵城古树之至古。据著名林学家马大浦、黄保龙鉴定,其学名为“桧柏”,树龄已逾千年。六朝松见证了六朝宫苑的繁华疏落,见证了《昭明文选》的成书、《永乐大典》的编纂,更见证了学校辉煌灿烂的百年办学历程。
梅庵
梅庵位于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西北角,在六朝松旁,西临进香河,北近鸡笼山。梅庵之名得自于李瑞清先生。三江、两江时期,学堂在西北角以松木为梁架建筑三间茅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成立以后,江谦校长为纪念两江师范学堂监督李瑞清将之命名为梅庵。1933年中央大学将之改建为砖混结构平房,作为音乐教室使用。在梅庵正面,有著名历史学家柳诒徵于1947年6月9日题写的“梅庵”二字匾额。
校友情况
所获荣誉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07 20:25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